欢迎来到安阳文明网!!
设为首页 |  加入收藏

1.22.jpg
[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甘肃两当举办“三下乡] [习近平总书记“三农”思想在福建的探索与] [习近平总书记“三农”思想在正定的形成与] 更多头条

您现在的位置:中国文明网(安阳站)首页 > 文明安阳聚焦

我市5人荣登2017年度“河南好人榜”
来源:安阳文明网    发布于:(2018-01-22)      字体: [][ ][ ]   [打印] [关闭]

  近日,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、河南省文明办主办的"德耀中原·道德模范在身边"第六届河南省道德模范颁奖典礼暨2017年度河南好人榜发布仪式,在河南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,我市有5名好人入选2017年度河南好人榜,分别是:助人为乐好人孙小霞,诚实守信好人辛俊现,敬业奉献好人严根土,孝老爱亲好人刘付贵、郑文革。

助人为乐好人孙小霞

爱心坚守廿一载 春风化雨润心田

  孙小霞,女,汉族,1978年3月出生,中共党员,安阳高新区银杏小学语文教师。

  从教十八年来,她谦虚好学,爱岗敬业,对工作认真负责,赢得大家的好评;她潜心教学,所作绘本教学《我妈妈》、《不要再笑了,裘裘》等课荣获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一等奖,多次被评为市“优秀班主任”“优秀辅导员”。

  她尊老敬老,坚守初心,爱洒荣军院。1996年至1999年,她作为学生青年志愿者,为安阳县荣军光荣院里的革命前辈进行三年志愿服务。这里的老人有的参加过抗日战争,有的参加过辽沈战役,还有的参加过抗美援朝。战争结束后,他们无儿无女无家可归,荣军院成为他们唯一的家。第一次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,小霞就暗下决心要为这些“最可爱的人”服务终生。小霞的到来为荣军院带来了欢声笑语,但老人的英勇事迹与晚年的孤独生活更给小霞带来了心灵的震撼,她决心要把这份爱心更好的传递下去。

  1999年参加工作至今,她又组建了“小霞志愿者服务队”,带领老师、学生、家长,无论寒暑,到荣军院从事志愿服务活动。她们为老人打扫卫生、修剪指甲、阅书读报、谈心交流、送各种各样的慰问品,这项活动把敬老爱老的种子植入学生的心田,也温暖了老人的晚年。2010年秋,她身患重病,依然坚守着挚爱的志愿服务事业。廿一年风雨无阻,廿一年无怨无悔,她的善举影响着一届又一届学生、家长,先后已有5000余人投入到小霞志愿者服务队行列中,这份爱的事业在她的带领下发扬并传承着。

  孙小霞高擎着“银杏小霞志愿者服务队”的旗帜,走过了21个春秋,她把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融进了校园,带领着一批又一批学生,守护着安阳县光荣院的抗战老英雄的生命之树,践行着道德文明的薪火相传。2017安阳市道德讲堂总堂活动中情景剧《爱洒心田》生动地再现了孙小霞用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播真善美的事迹,她的精神给我们的生活送来五彩的霞光,让我们的社会充满温馨的感动。

  “小霞志愿者服务队”成为了安阳市志愿服务的一张名片。1999年她被评为市“青少年敬老助老最佳志愿者”;《安阳日报》头条以《执着坚守十七载 春风化雨润心田》为题大幅报道小霞志愿者服务队的先进事迹;2016年9月被评为市首届“最美教师”;2016年10月被市教育局推选参评“河南省感动中原教育人物”人选;2016年12月被评为市“最美志愿者”,“小霞志愿者服务队”被评为安阳市“最美志愿服务组织”;2016年8月、12月和2017年1月三次入围中央文明网“中国好人榜”助人为乐人选,共青团安阳市委授予孙小霞2017“安阳青年五四奖章”荣誉称号。 

诚实守信好人辛俊现

诚实守信创大业

  辛俊现,男,汉族,1972年12月出生,中共党员,河南新隆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。

  “渠二代”接受的家训:说到做到。父辈当年参加过修建红旗渠的人,被当地人称作“渠二代”。辛俊现就是“渠二代”。经过20多年的打拼,已成为一家年产值20亿元的建筑企业老总。他说:“做人要讲究诚实守信,我小时候,父母时常这样教我。自己步入社会创业后,我牢记这种教诲。坚持以诚信为本,让我的事业越做越大,也让我体会到了诚信给自身带来的踏实和快乐。”辛俊现的父亲是一名退伍老兵,复员后,在家乡当教师,对子女有简单却严格的要求:“为人要实在,要厚道,说到做到,不放空炮。”

  押房贷款给农民工发工资的“傻老板”。小工的经历锻炼了辛俊现,也让他看到了农民工的艰辛。他暗暗发誓:“如果有一天当上老板,一定要善待农民工,不欠农民工一分钱工资,让大伙儿吃好喝好,并且尽最大努力为大伙儿创造最好的住宿条件。”1998年,辛俊现承建商丘市看守所工程时,因甲方原因工程多次停工。在非典期间,为了稳定工人情绪,防止工人回家,不为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,辛俊现决定停工不停薪。仅此一项,辛俊现就多支付工人工资20多万元,但他觉得值。他克服重重困难,最后终于保质保量完成了施工任务,受到了甲方的充分肯定。

  辛俊现在长葛市承建的一个小区,因甲方资金紧张,拖欠了工程款,缺口资金有70多万元。辛俊现顶住各方压力想方设法筹款,最后将自己郑州市的住房进行了抵押贷款,终于在春节前足额发放了农民工工资,让100多位农民工安心回家过年。

  答应和承诺的,不管怎样都要兑现。2010年冬天,郝姓村民急需十万元解决家庭困难,辛俊现见他吞吞吐吐的样子,知道他一定是遇到了难处,下午,辛俊现就把10万元现金送到了郝家。2011年,在辛俊现公司工作的女青年的母亲因肺癌住院治疗,辛俊现听说后,捐款18000元钱,嘱咐她好好为母亲看病。

  2017年1月,辛俊现曾向桂林镇承诺,春节前夕,要对该镇的贫困户和贫困学生进行慰问。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,腊月二十六,辛俊现推掉其他工作,专程从郑州赶到桂林镇,慰问贫困户和贫困学生,为他们送去了大米、食用油等慰问品,并与3名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,送去了共计1万元的助学金。

  “我原来就是想挣大钱,认为挣钱多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。现在,我才真正明白,一个人有多少财富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,他能给社会、给他人创造多大的价值!作为喝红旗渠水长大的新一代林州人,到啥时候咱都不能给家乡丢脸!给红旗渠丢脸!”这就是辛俊现对家乡、对社会做出的承诺,他正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着新时代的红旗渠精神。

敬业奉献好人严根土

扎根沃土催新花

  严根土,男,1967年3月出生,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。

  20多年来,研究了8000多份国内外育种材料,分析了从田间地头得来的上千万组数据,终于发明了“一种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的育种方法”(第一完成人)。该方法对育种3个关键环节创新了举措,提高了变异、选择和稳定的效率。特别是创建了低代大群体多逆境交叉选择的技术途径,是穿梭育种的发展。作为第一完成人,通过这一技术途径,育成了中棉所44、中棉所46、中棉所49、中棉所59、中棉所61、中棉所72、中棉所75、中棉所79、中棉所80、中棉所94等系列棉花新品种,至今,累计推广应用面积8000万亩,新增经济社会效益150亿元。

  搞棉花抗逆育种需要到偏远的盐碱、干旱地区去做实验。带领团队在我国三大主产棉区组建了18个生态试验示范点。一年的行程将近10万公里。3月海南的种子要收获,商丘的营养钵要育苗,山东的盐碱地要察看,新疆的试验地要落实。4月各试验点要播种,5月调查出苗期,6月枯萎病,7月开花期,8月黄萎病。9月更忙,要到各个试验点去选种,带回安阳进行优选,10月初送到海南进行鉴定。经常是白天下地选种,夜里赶路。去新疆选种更是艰苦,从安阳坐火车到乌鲁木齐要3天2夜,然后再转车到南疆,在南疆3个选种点之间奔波,这一来回将近半个月的时间。一份汗水一份收获,在国家863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,构建了中棉所49保真繁育的DNA指纹检测监控技术,研发了品种种性纯化和全程精控技术体系,保障了该品种在主产棉区的长期大面积应用。2006年首批进入农业部主导品种,连续10年,在棉花主导品种中年限最长;同时作为国家和省(区)两级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,至今已连续10年和11年,时间最长。近两年,中棉所49推广应用面积占当年全国总棉花种植面积的15.5%,推动了我国主产棉区品种的更新换代。2016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(第一完成人)。

  在国家“一带一路”政策指引下,主持选育的棉花品种中棉所44于2014年通过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审定(第一完成人),比当地品种增产50%以上,让国外棉农和专家都十分佩服。2017年中棉所59也通过了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审定(第一完成人)。以上工作对推进我国农业“走出去”、构建中亚国际棉花产业聚集带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。

  作为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育种岗位专家,育成的中棉所75、中棉所79于2015年入选河南省主导棉花品种。积极参与全省各级农业部门组织的农业科技服务活动,培训基层技术人员1000人次,发放《棉花简化种植技术要点》、《棉油间作棉花种植技术要点》资料1500份。示范区内平均亩产子棉达到300公斤,优质棉比例达到90%,比非示范区增产增效500元/亩以上。

  2014年开始承担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立项的“国家棉花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”项目。作为主要起草人,制定了品种、栽培、采收和加工等8项地方标准,为我国主产棉区(新疆)精准棉业的发展提供了载体和关键核心技术。在阿克苏地区新疆中棉种业农场、兵团第一师八团、第二师三十四团、第三师五十团等建立棉花种植综合标准化核心示范区。与非示范区相比,示范区每亩增产30公斤子棉,增收180元/亩,增效20%,辐射带动周边超过500万亩。

  兼任新疆塔里木河种业股份有限公司、新疆前海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新疆中棉种业有限公司顾问专家,重点推广中棉所49,仅2013~2015年间共新增销售额31883.1万元,新增利润10124.24万元。

  作为第一完成人,共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,二等奖2项;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,培育棉花新品种10个,制定地方标准1项,发表论文36篇,出版著作2部(主编1部,副主编1部)。连续两次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先进工作者(2008-2013年度和2014-2015年度),荣获2016年度安阳市五一劳动奖章和2017年度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,2017年5月被授予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状。

孝老爱亲好人刘付贵

孝心.爱心.忠心

  刘付贵,男,汉族,1954年7月出生,中共党员,安阳市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。

  他是从偏僻贫困农村—安阳县北郭乡武庄村走出来的一位国家干部。历任村长、乡长、副县长、市人大农工委主任等职。退休后,他先后获得 “感动安阳人物”、河南“乡村十大孝贤”、“中国好人”、“全国最美敬老志愿者”,其家庭2016年被全国妇联评为“全国五好文明家庭”和“全国最美家庭”、还被中央文明委评为“全国文明家庭”,2016年12月12日其本人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。

  2011年为酬老娘的美好心愿,他筹资50余万元,建成了一个1300余平米的孝道文化广场,并安装了24件健身器材,供村民们休闲、健身、娱乐。还为村民建了连通村中主干道的一座石桥,又在本村小学门前修筑了200余米的下水管道。他将自家的旧房翻新建成了孝道文化大院,墙上贴有“先贤二十四孝国画”、孝悌忠信礼仪廉耻“八德解要”等瓷砖壁画80余幅;还建成能容纳200人听课的道德讲堂,坚持每周六回老家为村民讲授孝道文化已四年有余。

  他多次慰问孤寡老人,带头为农村孤儿捐款。2015年起,每逢母亲节、重阳节,他都举办“义诊义演千人饺子宴”敬老活动,已办五次,就餐老人和志愿者最多的一次达1700余人,场面及其壮观。他还自费带本村评选出的十位“孝老爱亲标兵”、"十佳孝心少年"、六位"五好媳妇"先后到北京、北戴河等地参观学习。

  他编著的《先贤二十四孝图文解读》、《孝道?文明》等四本书免费向城乡居民、学校、机关、企业赠送36000余册。还赠送“弘扬传统文化,做有道德的人”道德光盘4000多盘,2014—2017连续四年设计印制《弟子规》、《武庄孝贤圆梦北京》、《学女德楷模,建和谐家庭》等挂历18000套和《百孝篇》、《家和万事兴》等孝道宣传品20000余份和孝道版画56000张,赠予乡邻。他结合全国开展的“道德讲堂”活动,以当地孝星典型和道德模范为素材,撰写讲稿,深入各种场所,义务讲授200多场,受众15万人次。几年来,他的足迹已遍布安阳市各县区,还应邀到开封、孟州、湖北、四川、安徽、陕西、河北等地宣讲孝道文化。他的孝道文化宣讲团队常年活跃在乡、村、机关、学校。

  他几十年如一日,服侍老娘精心、细心、耐心。2007年初老人住院的60多天里,夜夜都陪伴在老人身边,洗脸擦身、喂汤喂药、端屎端尿,隔三差五给老人洗澡按摩,还为老娘掏大便,让人们从内心佩服。老母亲住院六年半没拉到床单上一次大小便,身上没生过一处褥疮,兄妹五人从没因母亲的各种费用发生过争议。老母亲康复后,他利用春节、国庆等假日,每年带老娘外出旅游两次。他先后登过五台山等名山大川;游览了北京等大都市;还在内蒙古大草原、九华山上为老母亲过生日。他的前妻患病八年,不离不弃,挽着她跑遍安阳各大医院和郑州、北京相关医院,还背着她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寻医问诊,被大家誉为“模范丈夫”。

  他还动员诸多爱心企业家慷慨解囊,支持社会贤达举办各种类型的优秀传统文化论坛、培训班及《弟子规》夏令营26场次,受教育听众8万多人次。他多次组织爱心人士向贫困老人捐款捐物。他还多次与在校大学生一起到敬老院、烈士陵园参加义务活动,培育学生们的爱心、孝心、善心,鼓励他们励志成才。

  他把“帮天下子女尽孝,替世上父母解难,为党和政府分忧”当做自己的责任,他以《传承孝道是我们的责任》劝世文章倡导社会承传传统美德。正如安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志愿者于留安在全市道德总堂演讲时所说:“在我们安阳,‘刘付贵’这三个字已成为一个标志,一个符号,影响了一代人,温暖着一座城。”

孝老爱亲好人郑文革

事父母能竭其力,行孝心不遗半寸

  郑文革,男,汉族,1968年1月出生,安阳市北关区豆腐营街道盘庚西社区居民

  早在70年代时,郑文革的父亲双脚开始红肿、麻木,鞋子也没办法穿,走路都受影响。治疗一段时间,病情不但没好转,反而不断加重。右脚由红肿变为黑紫,而且不断向腿上发展,导致腿上的皮肤慢慢皴裂若树皮。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大,老父亲又患上了高血压。尤其这两年来,老父亲右腿常常流血流脓,完全瘫痪,疼痛难忍,寸步难行。他的母亲身体也不好,父亲患病期间,只要母亲一个电话,无论多忙,他都抽身回家,为父亲洗澡、喂饭,背父亲上厕所。他24小时服侍在父亲身侧,承担起喂饭换药,为父亲洗脸、洗脚、穿衣,背父亲上厕所等琐碎的护理工作,做手术前后更是一周不进家门。也许是真情感动了上天,病魔终于退却,两周后老父亲转危为安,恢复了神智,他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。但医生提醒说,老人再也不能生活自理了,后半生恐怕只能与床为伴了。妻子也曾有过怨言:“兄妹三四个,为何独让你一人承担照料的重任?”郑文革听了很耐心地向妻子解释:“人的一生可以错过很多东西,但万万不能错过回报父母恩情的机会,照顾老人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。何况每个人都会变老,而老父亲只有一个,让其他兄妹来照顾父亲,我很不放心。”

  因为父亲的病久治也不能确诊,经常在一个医院住两三个月后,又换另一家医院诊治。郑文革从没有怨言,经常请假照料患病的父亲。尤其父亲出院后,本应当由兄妹几人轮流伺候的事,也由郑文革全部承担了。他细心地为父亲买来一把能移动的椅子,每天抽出一小时让父亲学着下床锻炼走路。刚开始是最难的,父亲根本没法走路,他就和儿子一同架着老人一步步地挪,不断鼓励老人加油。每次都累得气喘吁吁,汗流浃背。经过三个月的努力,老父亲终于可以在移动椅子的帮助下,慢慢走路了。

  然而,好景不长。因为病情没有根治,一年后,老父亲旧病复发,病情加重。整个小腿皮肤开裂如百年老树皮,流血流脓。病情蔓延到双腿,双腿全变成了紫黑色,血液几乎不再流动。辗转我市和郑州、上海、北京等多家大医院,也依然无法确诊。每次都只能采取住院输液、消炎、擦药,医生说如果病情继续蔓延,将会抵达心脏,危及生命,但他们也束手无策。听医生这么说,郑文革虽有些失望,却不肯放弃救治父亲的希望。他除了全身心照顾父亲外,一有机会就向医生、病友打听有没有治疗此病的良方。 此外,他还通过网络,买医学书籍,钻研治病的方法,希望减轻父亲的病痛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久病床前有孝子”的佳话。

  郑文革的家庭并不富裕。他的妻子没有一技之长,平日里只能做些粗活,打个零工。儿子正在上大学,生活费、学费一年下来也要2万余元。夫妇俩除了正常的生活开销,还要为自家孩子上大学赚学费。父母都是病退工人,一个月退休费不超2300元。家中还有弟媳和年幼的侄女需要他们夫妇照顾(郑文革的弟弟在30多岁时离开了人世)。父亲出院后,郑文革承担了大部分的医疗费用,这几乎花光了家里的存款。一时间,妻子连香玲少不了和他吵架生气。但郑文革常常这样劝慰妻子,“钱没了可以再挣,工作没了可以再找,但父亲只有一个。”

  屋漏偏逢连夜雨,2015年8月的一天,郑文革突然身体极为不适,到医院检查确诊为心脏病。医生建议他立即做心脏支架,家里的生活重担一下全落到妻子肩上。幸好手术成功了,郑文革不顾医生劝阻,在医院待了一段就回家休养了,只为了省点钱为老父亲看病用。

  邻居赵女士说,郑文革虽不善言辞,但只要邻居有事,让他帮忙修水管,维修电路,他都不会推辞。邻居们都说,郑文革虽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也没有豪言壮语,但他用实际行动诠释出新时代“孝”字的意味。他常劝说身边的亲友同事,父母在时一定要抓住机会孝敬他们,因为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和痛苦。

责任编辑: 张晓贺
分享到 更多
安阳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制作
电话:0372-2550207  传真:0372-2550207   邮箱:aywmb@126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