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中国文明网(安阳站)首页 > 2015年安阳稿源库
来源:安阳文明网 发布于:(2016-02-23) 字体: [大][ 中][ 小] [打印] [关闭]
妇救会旧址
9月2日上午,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内,习近平总书记向30名抗战老战士代表颁发纪念章,第一位接受纪念章的老人已经105岁高龄,他叫刘汉生,内黄县六村乡千口村人。
黄河故道,沙区枣林,正是内黄一年最好的季节,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。出县城南行50多里地,9月23日,我们走进了这个曾激荡硝河风云、点燃沙区星火的红色村庄。
“三个第一”在千口
今年65岁的刘贵昌在村里等我们,他是千口村原党支部书记。寒暄过后,老支书指着身旁一座石碑让我们看,碑上书:一九二七年十月原中共濮阳县第一届委员会成立旧址,纪念碑为中共内黄县委于1984年所立。
刘贵昌庄重地向我们介绍千口村的红色“足迹”——这里是内黄县第一个共产党员、当代著名哲学史家、教育家赵纪彬的诞生地;1927年秋,这里成立了沙区最早的中共党支部;同年10月,中共濮阳县第一届委员会在这里成立。“这就是我们千口村的‘三个第一’!”老支书的话中透出自豪。
来到村内刘氏祠堂一侧的院落前,刘贵昌告诉我们:“这里是当年的‘穷人会’旧址,路对面就是刘汉生家的老宅子。你看,那老宅屋顶长满了荒草。”我们边走边说,千口村的那段岁月仿佛浮现眼前——
1926年,赵纪彬在河北省立大名七师上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假期回家做调查,和同村同学刘汉生、赵子云邀集贫农、雇农创办了“贫民夜校”(也称“穷人会”),赵纪彬编写教材,刘汉生等当教员,边识字,边学革命道理,不到一个月,学员发展到80多人。1927年秋,建立党支部,刘汉生任党支部书记,他直接向地主“借粮”,贫苦农民每户分到3斗粮食。千口村的革命活动在硝河两岸引起轰动。
说话间,我们来到了刘汉生家的新宅前,敲门无人。“现在,刘汉生的孙子住这里,今年也67岁了,可能正在地里摘尖椒呢。”刘贵昌说。
赵纪彬的老宅已无人居住,院内杂草丛生,处处断壁残垣。“前面是中共濮阳县委成立后的办公场所,这里是妇救会的旧址,紧邻赵家。”刘贵昌告诉我们,抗战开始后,千口村首先建立妇女救国会,赵纪彬的母亲张栋担任会长,发动妇女纺线织布,做军衣、军鞋支前,护理伤员。
风雨沧桑话千口
在村内走走停停,见有好几处赵氏祠堂、刘氏祠堂,不觉对千口村的由来产生了兴趣。面对我们的疑问,老支书刘贵昌缓缓道来——
千口村原名为“迁口”,取迁来之民傍河口定居之意,后为书写方便,渐变为“千口”。村中有赵、刘、李、陈、魏、马、张、王、温、孟、卓、杨12姓。据赵姓祖碑和刘姓家谱记载:明永乐五年(1407年),赵姓始祖赵云汉,刘姓始祖刘宾,自山西洪洞迁来,在一大沙冈南坡背风向阳处结庵而居,赵居西,刘居东,两姓相距百米左右,皆以河水为饮。
五百多年来繁衍生息,漫漫尘沙中的千口村是那么安静。然而一场劫难正席卷而来。
千口村293号是村内“年龄最大”的房屋了,刘贵昌指着房屋外墙给我们介绍:“这是光绪年间的老屋子,你们看这墙砖和泥缝,整齐划一,俗称‘蓝砖泥鳅缝’,必须是由高水平的匠人才能做出的活计。再看这门头上的石刻莲花,雕工精美,形态逼真。这是村内保存最好、最老的房屋了。”
刘贵昌给我们讲述:1941年4月,日寇对沙区大扫荡,实行“三光”政策,在千口村牌坊胡同驻扎了第一混成旅团司令部。敌人把千余名群众赶到南河坡碱庵子处,骑马在人群中横窜,而后又用机枪扫射。后来,敌人又从南沙窝搜捕逃难群众3000多名,用机枪扫射。在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,千口村被杀125人,死绝12户,房屋被烧1350间,被抢牲口142头,枣树被砍3349棵……千口村五百年基业毁于一旦。
因为当时被日军占用为司令部驻地,千口村293号的老屋才得以保存下来。历经风雨侵蚀的这座古建筑,像是一位站立于硝河畔的老人,想向你我诉说他的故事……(高扬/文 郭有明/图)
- 责任编辑: 谷道平